最近幾乎被忙碌給佔據,
部落格好久都不知道要寫什麼東西了...
還好今天在兩個會議之後去看了<胡士托風波>,
總算有點感觸可以來寫個小小的心得報告啦~。
今天晚上戲院的人數不多,大概只坐滿四成,
感覺李安導演這次選擇的題材比起<色戒>得到的關注好像少了許多。
(也或許上次關注情慾戲的新聞太大吧~!)
不過,我仍然很喜歡這部片!
雖然之前看到新聞講到西方影評的評價不高,
說是感覺李安導演對於Woodstock的音樂節本身必重就輕,
但其實看完影片之後,
我覺得音樂節本身似乎也不是我喜歡這部片的重點耶...。
BTW,
如果你是誤入雷區者,剛好是想去看 "什麼是胡士托音樂節"
或者 "胡士托音樂節的內容" 是什麼?
那我建議可以自己先在家Google好再去看電影啦~
對於嬉皮文化接觸不算多的我來說,
其實非常有感受到李安導演在其中想表現的狀態;
而那種狀態也確實很貼近我僅僅了解與接觸過的"嬉皮"。
畢竟,我所了解或體驗過的"嬉皮",
其實只是很抽象的一種認知與生活樣貌。
而這種認知以及生活樣貌,
李安導演在電影中確實有讓我很清楚的看到、感受到了。
所以胡士托音樂節本身的內容,我根本也就沒那麼在意!
我覺得...,
那種感覺應該有點類似很多人每年都喜歡跑去春吶、野台開唱、海洋音樂祭,
其實只是喜歡讓自己寄身於那樣的環境狀態當中一樣,
對於演出團體的表演內容,我想應該很少人從頭到尾都守在舞台前面吧?
因此我蠻欣賞李安導演專注在處理舞台外圍的事件與氣氛的。
我也覺得那些在規則之外的人事物才更貼近真實,
也才更趨近"嬉皮"所散發出來的氣質。
如同片中後段的一段戲的其中幾句台詞所說的:
「現在到處都在漏電,所以沒人能上舞台了。」
言下之意似乎是說;
嬉皮本來就沒有真正的主角(也可以說大家都是主角),
沒有真正的英雄,
也沒有一些一定得怎樣的規矩和教條,
而順著那些僅存於每個"自我"心中的"愛與和平"的認知來找尋快樂,
其實就是"嬉皮"所應該有的精神不是嗎?
又對照著戲中所言;
「人就是有太多的觀點, 所以才把"愛"屏除在外了~!」
所以,想要感受什麼是嬉皮,還是暫時先忘記自己是"來自這裡"吧~,
這樣才能跟著劇中角色一樣達到"come from everywhere"的境界!
當然,有人也許也會認為;
這種美麗的烏托邦的某些成份是建構在毒品產生的幻覺當中的,
不過...,那又是另外一件二元理論的事了。先不去想!也不用想!
因為編劇也早就在劇中回答了;
細看這場看似脫序、充滿隱憂的活動裡,
至少在電影裡面的嬉皮遊客們並沒有發生什麼刀槍論事,
反而是地方上產生的不同聲音才有造成了許多的爭執啊!
雖說那種抗議的聲音只是捍衛自己立場,並沒有不對,
畢竟喜歡「強調自己」也是人類最不分時代一種共識,
但對照著那些真正聆聽自己內在的嬉皮,
他們彼此對快樂(劇中比較強調的是錢)的態度與目的在此對比之下,
似乎誰才是快樂的實踐者早已呼之欲出。
而在這部份,我也蠻喜歡導演與編劇這種令人玩味的處理,
包括在對抗與包容之間,編劇留下的那樣的註解;
艾略特:「爸,為什麼你能容忍她四十多年?」
父親:「我愛她...。」
我想;應該也是這種追求自我感覺良好的心情蘊藏在心中,
才能呼應最後看到滿片草原被人使用過的痕跡,
主角當下發自內心的道出"美麗"這兩個字吧!
最後,我也對片子結束的這首片尾曲很有感覺!
整個就像是導演在為這部電影做出總結啊~!
而有趣的是,當時在戲院聽到唱出"freedom~"的時候,
我們一夥人各個屁股都還黏在椅子上,
我一邊聽歌一邊正看著身邊離場的人,
突然又想到艾略特父親的最後一段話;
「外面那些年輕人陸續離開了,
也許接下來要去哪裡連他們也不知道。
現在...你也是他們的一份子了。你走吧!」
然後正巧朋友這時開口叫我起身離場,
而餘韻,也就從離場的那一刻由心裡溢出來了~
(看影片請先關掉上方的音樂)
以下分享一下我找到的一段很值得玩味的畫面;片尾曲現場演唱的影片。
內容剛好是主唱人Richie Havens在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所演唱的畫面,
也就是說;這場演唱正是李安導演的故事背景發生的那一年!
那...是不是也是說...這畫面裡面的演唱就是故事主角所舉辦的那場?
那...意思就是說!李安導演的精心安排真的非常考究耶!
(你們看那些草地上的人海...@@")
留言列表